Q1:類器官和腫瘤球有什么區別?
A1:類器官中多種不同類型的細胞,可以在體外自我分化自我組裝,具有干性可以進行傳代;腫瘤球只有單一細胞。
Q2:如何避免原代培養中的污染問題?
A2:動物源性的樣本一般比人源的更容易污染,尤其是一些胃腸、泌尿系統,培養過程可以添加一些慶大霉素或者抗生素。
Q3:藥篩常用的指標有哪些?
A3:一般IC50用的比較多。
Q4:為什么類器官不會缺少營養?是因為長在基質膠里嗎?
A4:因為類器官中有多種細胞類型,并且是一個腔狀的結構,所以不會吸收不到營養。
Q5:組織來源的類器官和ipsc的有什么區別?組織的大小和體積有什么要求嗎?
A5:組織的大小建議黃豆大小;IPS主要是干細胞誘導的,周期比較長,優點在于純度比較高,但是一般不能傳代。
Q6:類器官和腫瘤球哪個在藥篩中使用更廣泛?
A6:類器官做藥篩是目前的一個新的趨勢,后續應用會更廣泛一些。
Q7:類器官培養到什么時候可以加藥?
A7:一般建議是長到200-300um可以加藥,傳代的第2代或者第3代。
Q8:IC50與臨床用藥濃度有什么聯系?IC50的用途
A8:IC50 主要是對藥物敏感性的判斷,與用藥的濃度是有一定關系的。
Q9:類器官藥篩中是如何選擇藥物的?濃度范圍多大?
A9:舉例:如果是檢測化合物,化合物中都有IC50值,我們直接擴大1000倍。
Q10:PBMC和類器官共培養還需要添加基質膠嗎?
A10:可以加基質膠,也可以不加。
Q11:藥篩怎么做正常組織類器官對照?
A11:用DMSO做對照即可。
Q12:類器官培養凍存后一般可以傳幾代?凍存需要有特殊的細胞凍存液嗎?
A12:主要看類器官的干性,干性比較好可以傳20代以上;凍存液需要類器官專用的無血清凍存液。
Q13:類器官培養2-3天直徑可以達到多少?
A13:主要看類器官生長的情況,一般是100-200um.如果類器官初始體積就比較大,直徑會更大一些。
Q14:組織養成的類器官多次傳代,可以用于提出腫瘤原代細胞嗎?
A14:原理上是可以的,把基質膠鋪薄一些讓其貼壁,再把培養基換成常規血清培養基。
Q15:組織提取的原代細胞只能傳代3-5次,為什么類器官可以傳很多次?
A15:因為原代細胞是單一細胞系,一些增殖的基因會起到抑制作用,但是類器官中是有干細胞的,每一代的類器官中都有一些具有干性的原代祖細胞,所以可以一直傳代,而且類器官的培養基可以保持細胞干性,抑制其分化能力。
Q16:加藥后如何判斷藥物敏感性?用哪些方法檢測?
A16:一種是觀察明場圖片,另外就是終點法,像比較常見的CCK8、ATP細胞活性檢測、活死染色法也可以。
Q17:檢測IC50一般采取什么方法?
A17:比較常見的是CCK8檢測、ATP細胞活性檢測、活死染色法。
Q18:做實驗選用第幾代的類器官比較好?
A18:建議3-5代是比較好的。
Q19:類器官怎么計數?
A19:常規顯微鏡4倍鏡下進行計數即可;另外可以用細胞計數儀進行計數。
Q20:類器官直徑多大是可以加藥?第幾天可以測ATP
A20:200-300um;建議是在加藥后120小時以上。
Q21:老鼠人源腫瘤肺轉移模型可以做類器官嗎?
A21:這種屬于腫瘤球構建。
Q22:類器官傳代怎么消化?
A22:有專用的類器官消化液,還可以借助一些機械的消化手段,一般是1-2min,千萬不要用胰酶消化。
Q23:原代消化建議多長時間?
A23:用我們愛必信的消化液是10-15min,常規文獻中的要根據不同組織類型去判斷。
Q24:類器官可以分泌外泌體嗎?
A24:可以的,但是純度是不一樣的。
Q25:很多藥物對類器官的滲透深度有限,如何保證可以進入到200- 300um深層的位置?后續染色pi染色可以滲透到最內的深度嗎?
A25:藥物并一定要滲入到深層,作用一部分的就會起作用,因為類器官之間是相互作用的,這一點區別于腫瘤球,主要是腫瘤球中間是沒有縫隙的。
Q26:不同器官來源的類器官形態差別大嗎? 都是腔狀結構嗎?
A26:差別比較大的,每個類器官的形態都是有一定的區別。
Q27:加藥后展示變化明場圖片一般時間間隔多久要拍一次?
A27:建議每2天拍一次,培養過程多進行觀察,有條件可以每日觀察。
Q28:如何在藥篩過程中保持孔間一致性?
A28:每個孔建議是50個類器官,因為類器官沒有辦法計數,所以每個孔多少還是會有差距。
Q29:類器官可以直接在基質膠里染色嗎?
A29:不建議這樣操作,建議把類器官懸浮在緩沖液或者培養基中進行染色。
Q30:肺癌類器官一開始是腔狀的,后面越長越實是正常的嗎?
A30:是正常的。因為肺在長過程是會有一個M1型到M2型的轉化的。
Q31:離心提高到300g下不來如何處理?
A31:不同廠家離心力不同,提議自己摸索實驗室轉速,適當提高。
電話
微信掃一掃